FLA学生说 | 林鹭茜:在自己的时区里漫步
-
FLA学生说 | 林鹭茜:在自己的时区里漫步
넶4 2025-05-26 -
峰境再越丨海南省高尔夫巡回赛亚龙湾站再创佳绩
넶17 2025-05-19 -
三山过尽星海平 | FLA中学部2025预录简报(三)
넶22 2025-05-19 -
重磅独家!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荣膺首批中国地区PTE示范校
넶28 2025-05-19
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探索,从焦虑内耗到从容释然——12年级的Lucy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那些标化成绩单之外的真实成长。当教育不再被分数定义,当申请季的未知化作生命的礼物,她如何通过自我对话重构学习意义,在不确定性中解脱自我?Lucy的故事,藏着每个国际生都需解锁的成长密码。
“在FLA,学会与自己对话”
进入Fla之前,我的学习状态始终停留在被动应付的阶段。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,考前突击背诵重点,虽然各科成绩勉强过关,却像在迷宫里打转——不知道自己真正收获了什么,更不清楚学习究竟为了什么。
FLA完全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知。这里的老师从不要求我们机械记忆知识点,更不会因为暂时不理解某个概念而批评学生。当我不再被分数和排名追赶,反而开始主动观察课堂内外的细节:数学老师总在课后多留一些时间解答问题,海洋老师总和我说不懂的可以直接微信问她,这种包容的氛围让我第一次意识到,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,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
我开始尝试规划每日的学习路径。虽然最初只能完成制定计划的70%,但坚持记录和调整的过程,让我逐渐掌握了拆分目标、管理碎片时间的方法。更意想不到的是,我竟养成了主动求助的习惯。每次升学指导,我对于各种申请中出现的名词发出疑问,我的升学老师都会非常耐心的解答我的困惑。这种平等的对话彻底消解了我对“提问=暴露无知”的恐惧。
回首在FLA学习、生活的几年,这里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:学习本质上是一场自我对话,未知的事物从来不该成为我们的枷锁。
“申请季,学会给自己松绑”


在十二年级之前,“申请季”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——无非是在某个时间段向大学提交成绩,然后等待审核结果。正因如此,此前经历的所有大考都未被赋予特殊意义,毕竟从小学起我们就习惯了应对各种考试。直到真正步入申请季,我才突然意识到,这些分数原来是与大学对话的筹码。随之而来的,是疲于应付各类学术指标的焦头烂额,而事情却逐渐偏离了预期轨道......
当对结果的执念过于强烈时,所有努力都显得刻意而苍白。大考期间,我总是不停懊悔:“要是这道题没失误,就能多拿两分达到A了”。被翻烂的课本、往返办公室的身影、熬夜爆发的痘痘、连梦境都不放过的托福备考——看似励志的表象下,实则是自我折磨的恶性循环。我不断用“不够努力”来苛责自己,刻意扮演着勤奋者的角色,却始终难见成效。
然而申请季最令人着迷的,莫过于那种充满未知的期待——你永远不知道清晨醒来时,邮箱里躺着的会是一封梦寐以求的offer,还是一封令人心碎的拒信。我至今仍清晰记得收到第一封offer时的场景:那是今年一月二十二日,我刚落地成都双流机场,手机突然震动,屏幕上跳出来自UC系统的邮件提醒。点开邮件的那一刻,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,随后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——从此刻起,我的大学生涯也算是有了着落。这个意外的惊喜让我突然明白,原来所有的焦虑与等待,都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得到回应与释怀。
经历这个漫长的冬季后,当我重新审视这段申请历程时终于明白:人需要学会给自己松绑。没有人能永远保持高效学习状态,适度的放空反而能提升后续的学习效率。
对于即将迎来十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,我想说:不必过早焦虑结果,也不必苛求付出与回报的绝对对等。未来本就充满变数,正是这些不确定性让申请季变得独特而珍贵。如果有明确目标,就坚定前行;若感到疲惫,不妨停下休整;倘若尚未找到方向,也无需慌张——青春正长,我们终会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,遇见那份心之所向。
So, relax.
You're not late.
You're not early.
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,
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.
“双向奔赴的成长旅途”
Lucy是我在这里陪伴的第一个学生。两学年的时间,我见证了她从略显青涩的探索者,蜕变成目标清晰、勇于挑战的追梦人。这段旅途中,我们共同经历的每一个节点,都让我深刻体会到:教育的意义,不仅是结果的抵达,更是过程中那些细微却闪耀的成长。
Lucy身上有种难得的特质:她对未知领域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。记得她最初接触Diamond Challenge时,对商业创新还只有模糊的概念,但她愿意花时间去调研、打磨。后来她做CTB项目时,我明显感受到她的蜕变——她开始懂得如何将社会议题与自身兴趣结合,如何用数据讲故事。而香港大学夏校的申请,是她第一次独立面对学术竞争的挑战。当她收到录取兴奋地来找我时,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结果,更是一个女孩在跳出舒适圈后收获的底气。
升学季的Lucy让我印象深刻。她的选校表前后修改了三版,我会根据每所学校的专业特色、文化氛围与她性格的匹配度来给她选择院校。我和她一起讨论了三条文书主线,令人欣慰的是,Lucy通过文书的准备更了解她自己。或许升学指导的价值,正在于让学生透过外在标准,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收到加州院校转正录取时,我陪着Lucy在微信上一起“发疯”,激动的情绪难以抑制;而面对拒信时,Lucy也显得冷静:“可能那里真的不适合我。” 这种坦然让我欣慰。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规避失败,而是培养接纳结果的韧性与智慧。如今回望,那些熬夜修改的文书、反复推翻的选校策略、甚至令人心碎的拒信,都成了Lucy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拼图。
作为老师,我们常说是“陪伴学生成长”。但Lucy让我意识到,这种陪伴何尝不是一种馈赠?她的真诚、她的坚持,甚至她的焦虑,都让我不断反思如何成为更好的引导者。很荣幸能见证她人生中这段关键旅程,而我相信,无论她走向何方,这两年里磨炼出的思考力与行动力,都会是她一生的财富。
Leta Li
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,加FLA中学部招生官
END
文字 | Lucy Lin
排版丨Emily Fu
初审 | Joey Liu
终审 | Kalen Ji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