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LA学生说|辛煜泽:从“留级生”到“幸运儿”
当学校邀请我写这篇“学生说”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困惑:一个留级两年、成绩平平的“差生”,何德何能向远比我优秀的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?但转念一想,也许“学习差”恰恰是我除“懒得回消息”外,为数不多“坦诚”的缺点了。所以,与其谈学习方法,不如分享我跌跌撞撞的成长经历,聊聊我大学前摸索出的那份独特“人生指南”。



回顾FLA之前的学生时代,“与失败相处”几乎是我的常态。初中时数学一塌糊涂,转去国际学校后,英语又成了新短板。在全英文的环境中,听不懂课、看不懂题,连带拖垮了其他学科。那时,同年级的中文使用者寥寥无几,彼此也难有共同话题。为了排遣孤独,我只能硬着头皮,用蹩脚的英语主动找外国同学搭讪。两年下来,口语倒是突飞猛进,成绩单却依旧“惨不忍睹”。所幸,最终凭借一个出色的纯英文面试、还算亮眼的文书和勉强达标的成绩,我拿到了高中的录取,为那段迷茫的初中生涯仓促画上了句号。
或许因为在学校的不顺心,青春期的我与母亲的关系一度“剑拔弩张”。得知一所寄宿高中的信息,竟成了我们长期争吵中的“休战契机”。我们难得地开始“合作”:她为我张罗升学材料,我则负责写文书和备考。并非不爱彼此,只是尖锐的话语常常蒙蔽了初衷,琐碎的争执模糊了关心。许多事未尝试前,我总认定她在否定我;而她虽明白该给我试错空间,却总忍不住出手干预。离家那天,我们达成了和解。然而,突如其来的“自由”让我失去了分寸。远离了母亲的“指点”,我过度放纵,最终因学业荒废、三次校方约谈无果而被强制留级。




“学生以学为主”固然没错,但“所学”远不止于课本知识,更在于探索与世界相处的法则。这些法则无法坐等天降,必须亲身去探寻、去碰撞。我很“幸运”,在父母羽翼尚可庇护的年纪,以较低的“成本”进行了许多尝试,逐渐刻下了判断是非的准绳:我曾花光零花钱不敢声张而挨饿,这让我明白了金钱的份量;也曾为游戏冲榜日夜鏖战七小时,登顶后却只感到空虚……这些都是在“不学”课本时,生活教会我的宝贵功课。
所以,如果要给尚未面临升学压力的学弟学妹们提一点建议,那就是:勇敢去尝试所有你心之所向的事情!不要畏惧犯错。在父母尚能为你托底的年华里,大胆体验未知。成功了,尽情享受喜悦;失败了,就坦然接纳教训,调整心态,继续向更好的自己进发。这些源于亲身实践的、或甜或苦的经验,终将在你心中的那杆秤刻下最精准的刻度。秤准了,心就定了,前行的路走得正,做事自然也有了分寸。



当William将他的“学生说”初稿发给我时,我对着屏幕久久不能平静。这个曾经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学生,如今用最朴实的文字,完成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成长宣言。作为升学指导老师,回顾这两年的陪伴历程,我的心中充满感慨。这个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,如今手握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用行动诠释了“教育不是短跑,而是马拉松”的真谛。
当其他学生按部就班升学时,William的经历可谓是跌宕起伏。在不同城市不同学校辗转,不停地花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。但令我欣慰的是,他对一切改变坦然接受:“老师,我需要这些时间来真正长大。”
刚和William接触时,William就提前给了我一些心理准备。“老师,我的成绩一般,”他开门见山,“但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变好。”这种直面缺陷的勇气,成为我们两年合作的起点。
在后续的辅导中,我发现William并非能力问题,而是一系列错误学习策略的累积。我们一起拆解他的学习困境:国际学校的语言障碍引发连锁反应,外界环境压力引起的逃避...这些失败经历在他口中娓娓道来时,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学生的自怨自艾,而是一位年轻探险家的成长地图。
William的成长让我深刻意识到: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“教育时区”。当同龄人按部就班升学时,他需要额外两年来完成自我认知的觉醒。这两年的“时差”,恰恰造就了他独特的申请优势。作为升学老师,我很荣幸能帮助并陪伴他将这些“失败砖石”垒成通往梦想的阶梯。
——Leta Li

-END-
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,加FLA中学部招生官
文字 | Leta Li
排版丨Emily Fu
初审 | Joey Liu
终审 | Kalen Ji

-
FLA中学部|写给中考学子:一份来自蓝湾的邀约
넶0 2025-07-16 -
七月未央,教泽流长 | FLA中学部校园开放日回顾
넶0 2025-07-16 -
FLA学生说|辛煜泽:从“留级生”到“幸运儿”
넶0 2025-07-16 -
FLA小学部家长会|心与心交流 携手育未来
넶0 2025-07-16